這是第一次做,完全照書本的一步一步來,完全沒有經驗,所以犯的錯誤相當多,但相信可以慢慢累積經驗,越做越好的。
因為手邊沒有合適的鉋台材料,就訂了一塊直紋紫心木來試試,反正是第一個,就當練習看看。實際用了,才發現紫心木和櫟木相較起來,又軟又脆,實在是不太適合拿來搞鉋台,如果要講好處的話,就是變成紫色之後很漂亮而已。
備料多日,紫心木早已發紫。
正在畫線。
這次使用的刀刃是60mm,鉋台長度選擇29cm,切削角設定38.5度,出刃位置設在距離鉋頭約11.4cm處。
畫線的基本順序是:
(1)定出鉋頭、鉋尾。
(2)定出刃角線(blade angle line)(也就是切削角)。
(3)定出刀刃厚度的線(blade thickness line)(也就是上一張圖在畫的線)。{如果(2)和(3)步驟弄反的話,切削角會有稍許增加的誤差產生} {更重要的一點是: 記得在畫此線時,把刀刃往上提一點(也就是離出刃約幾mm,這樣可以把崁槽畫得比較窄,萬一鑿過頭還有的救}
(4)把兩側的刃角線、刃厚線在鉋台表面及誘導面都連接起來。這是之後鑿鉋膛的依據。
(5)拿出壓鐵,定出鉋膛寬。
(6)拿出刀刃,定出崁槽寬。{這邊的範例是入嵌鉋。如果是非入嵌鉋的話,直接忽略(5)吧!}
(7)標記好要鑿掉的位置。
(8)定出壓樑的鑽孔位置。{量好壓鐵的厚度之後,便可定位;鑽孔中心在與刃角線垂直的線上,孔的邊緣要貼在壓鐵的上緣。}
(以上步驟是參考Toshio Odate的著作及網路資料)
線都劃好,準備開工了。
鉋膛大致鑿完了,凹痕是因為偷懶使用電鑽,但又過於愚魯而鑽過頭......
表馴染上的凹痕還可以在後續整理時除掉,但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是鑽鉋口的時候不小心鑽到崁槽裡面去了,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孔洞在崁槽裡面。這點影響很大,在後續的出刃會發現刀的位置因而改變,變成左右稍微不對稱。
另外,這次完成的鉋台在表馴染與刀刃之間有些縫隙,推測因該是日鉋刀刃背側本來就是微凹狀,如果只照刃厚線這樣鑿修下去,會修鑿過度。希望下次可以避免這一點。
p.s. 後來看到日本網頁的示範,是把刃厚線畫的離刃角線更近些,甚至少了幾mm(也就是把實際刃厚畫的薄一些),這樣照著鑿的時候,就不會造成表馴染過鬆。另外,這次完成的鉋台在表馴染與刀刃之間有些縫隙,推測因該是日鉋刀刃背側本來就是微凹狀,如果只照刃厚線這樣鑿修下去,會修鑿過度。希望下次可以避免這一點。
重頭戲: 鋸崁槽。這邊是使用無撥齒鋸(without saw set)來鋸。在膛口鑿好之後,鋸片可以很穩的依靠在鉋口邊緣而不會傷到鉋口。這張圖是在鋸出刃角線。
這張圖是在鋸出刃厚線。
崁槽的兩條線都鋸出來之後,輕鬆鑿一下,就可清出崁槽。
因為在劃線時就已經把刀刃上提,所以做出的崁槽會比較窄,刀刃無法出刃。
接下來就拿出整鉋本領,開始在刀刃塗石墨(配油),並且慢慢修整表馴染。(詳細步驟請見前文)
經驗不足,又發生慘事了。忘記還沒鑿出最終的鉋口,給他出刃岀太猛,刀刃鋒口就咬掉鉋口一小塊。雖然還是要再鑿最終鉋口,但這樣也夠鳥的了,所以先拿快乾膠隨便補一下,以免越裂越大。
在本圖的左側,鉋刃的腳就掉到誤鑽的洞裡去,有一小處沒有崁槽的支撐。這樣就足以造成兩側出刃歪斜了。沒辦法,只能最後再用環氧樹脂填了。
一枚刃鉋終於完成了,雖然有許多瑕疵,但拿在手上還是很感動的!
壓樑鑽孔位置。
使用5mm中碳鋼鋼棒來做為壓樑,先測好需要長度。這邊裁的鋼棒會比鉋台粗胚來的窄一點,這樣在之後的修整時,才不會鉋到壓樑。
沒硬化的中碳鋼很好鋸。
壓樑兩側倒角,這樣在打入壓樑時比較順,也不會傷到鉋台。
又一個瑕疵: 小弟的鑽台不是很好,鑽頭軸心會晃動,導致左側的壓樑孔鑽地較低了一些......,又只能靠銼修壓樑和調整壓鐵的腳來彌補了。
唉,最後把鉋頭、鉋尾切出時,又起了撕裂......要做一隻好鉋,每一個環節都得注意阿!
再來就是要鉋台倒角及安裝壓鐵了。
該倒角的地方都倒完。只有誘導面的頭、尾不用倒,退刀槌擊位置倒特別大一點。
嚴重的失誤阿! 本以為是左邊的壓樑孔鑽太低,但其實是右側的壓樑才鑽得太高了,右側壓樑與壓鐵之間空隙一大截。可能是劃線時有失誤吧! (下次應該先把壓鐵先完全調整妥當之後,再來畫線,才是比較正確的;另外,鉋刃、壓鐵左右兩側厚度也有些微差距,造成畫線上的誤差,也是下次改進的重點。)
把誘導面整一下。
壓鐵還不能裝,改天再調整。先當一枚鉋來玩玩。當粗鉋還可以啦!
退點刀,試著削薄一些。還算滿意啦!
勉強放上壓鐵,只為了拍張照! 下次再幫妳整理囉!
參考資料:
Toshio Odate. Japanese Woodworking Tools: Their Tradition, Spirit and Use.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