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舊鉋刀整理Kanna restoration(二) 鋼面整修

鉋刃除完鏽、上完金油之後,接著就是要把鋼面的裹修整一下。
這個部分幾乎沒參考什麼資料(因為沒讀書......),只看了日文網頁就照著試試看......

日本鉋刃的裹大都是在鋼材淬火、硬化之前便預先磨好,那時候的鋼柔軟許多,會很好整形。但這次是修整二手鉋刃,不可能先回火再磨,所以只能硬著頭皮上,硬化後的鋼真的不好磨啊!

而這次會想整理鋼面的原因是手上這幾隻二手鉋刃的腳都已經太粗了,鋒口鋼面也太寬了,不夠美觀又會讓研磨沒效率,所以動手去重磨凹裹。大概的步驟是先把鋼面全車過,回復鉋刃背面的雙凹狀,再研磨出腳、打出鋼面。
(腳的研磨可以用小R角的砥石邊角來研磨,其實這一步驟除了美觀以外,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而車完再打出鋼面,可以較容易做到漂亮的鋼面。)

The process of re-grinding the hollow back "urasuki (裹, a.k.a. the back) is composed of several steps.
1. Grind the whole hollow back until the "dish-like geometry" is attained.
2. Turn to the bench stones to hone out the "ashi (腳, a.k.a. the leg)", followed by tapping out.


這次試了幾種方法來磨凹裹,茲就試用心得分享如下。

方法一: 8"砂輪
這方法是我學日本網頁上的做法,好處是蠻快速的,但是缺點也很嚴重。主要的缺點是8"砂輪還嫌太小,容易局部磨得過深,造成裹面不平整(大部分日鉋的裹是優美的弧形,不會有局部凹陷),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打出鋼面的過程不容易預測。

為了車裹而做的治具。

可以清楚看到因手勢、砂輪直徑過小而造成的不規則凹痕。

亡羊補牢,用水砂紙配WD40整修一下。

再打出鋼面之前,先把刃口處鋼面稍微磨一下。兩側腳是夠細,刃口鋼面太短、需要打出鋼面。但裹的部分,水砂紙沒辦法除去不均勻的凹痕。

打出鋼面、研磨鋒利之後的樣子。唉,裹磨得真是不好看......

In conclusion, it is really hard to attain a beautiful urasuki with an eight-inch grinding wheel. The uneven indentation is also difficult to erase with the SiC sandpaper. The unevenness, if serious, could lead to difficulty in predicting the tapping out process. But if overlooking the visual effect, using a grinding wheel is really fast and efficient, without losing functioning of the hollow back.

方法二: 海綿砂輪、紗布輪。
這兩個方法很糟,糟到沒法用,所以根本沒拍照留念。

方法三: 自製弧形研磨材料。
這方法是土法煉鋼。看了千代鶴貞秀的網頁,有提到使用了特殊的砥石,所以想仿效看看。但是手邊又沒有可以改成弧形的荒砥,就只好用砂紙土炮一下。砂紙是80#的。
中間的旋鈕可以調整弧度,來對應裹的弧度。

但這還是有個問題: 因為受力的關係,在螺絲頂到的地方,是最弧的;兩側弧度會稍微小一些。這可能還需要再改進一下。

磨出來的裹,算是很一致的弧形。但缺點也很明顯: 比砂輪機慢太多囉! (水砂紙磨損快,還要勤換......)

為了減少靠近鋒口處的鋼面磨損(如果鋒口處也完全重新凹磨的話,是也可以靠打出鋼面來彌補,但在刃口中央處的鋼可能會太薄),所以用木片遮住。

塗上麥克筆是為了瞭解實際研磨時的接觸位置。 

 可以看到在裹中央處的油墨沒有被磨掉,代表有兩種可能: 一、兩側的腳還是過寬。二、砂紙板的弧度不夠。為了避免第二個可能性,所以把砂紙板的弧度在調整的彎曲一些。

 磨完一輪,再塗一次油墨。

 這次發現研磨的狀況均勻很多,代表應該是兩側腳原本過寬,慢慢地開始變窄了。

暫時告一段落,用砥石磨出腳來看看狀況。可見磨痕是一致的,還讓我滿意,但可以見到右側的腳還有些不均勻之處,還要再跑過砂紙才是。另外,80#的砂紙應該是太粗了,要磨出鏡面的腳有些困難,應該還是要用號數再大一點的砂紙來把裹仕上。再來,太粗的砂紙也會有個問題: 假性研磨(@#$自己創的詞,指的是外觀看起來是磨到了,但其實沒有磨到[只是研磨粒子過大,造成表面有些刮痕罷了])

最後發現使用SiC金鋼砂(下墊SiC 水砂紙)是目前最有效率、又便宜的(本來是要買atoma鑽石砥-->實際使用atoma之後,發現效率並沒有特別好,可能是因為鑽石磨料磨損的緣故),又可以隨便更換號數而不用換砂紙。

這張是在打鋼面之前照的。把裹重新整完,就要靠打鋼面來做出新的刃口鋼面,才算是完工。UHMW透明膠帶是用來當作研磨刃口鋼面的墊片,耐磨性非常好,磨了大概100下,都不用更換。


用麥克筆塗布,幫助大略看出鋼面是否有凹陷之處。 


現在,裹被重新整理完畢。兩側腳非常細、均勻、對稱,刃口鋼面細細一條,將可讓後續的鋼面研磨非常輕鬆快速。裹上面有淡黑色的部分是打出鋼面時,撞擊鐵砧的痕跡。

整體感覺還不錯,就差斜面研磨了。

看看這隻二手刀刃原本的樣子,很有歷史的痕跡。


In my opinion, the arched sandpaper plus carborundum abrasives are good and efficient for hollow-grinding the ura. The visual effect is very good. Also, grinding with bare hands means preciseness and micro-adjustment is thus possible.
(Of course, an arched waterstone or an large-radius grinding wheel is still the standard way of the ura restoration.) 

--------------------------------------------------------------------------------------------------------------------------
第二次用弧形研磨材整修的成果:

整修之前。

 整修完的裹。

 試驗性磨出斜面。

--------------------------------------------------------------------------------------------------------------------------
第三次的成果:

 剛黑染完的模樣,鋼面呈太鼓橋狀。



這次磨出來的讓我滿意多了。但兩側腳與耳的處理部分,還要再加強。

都整完鋼面了,就隨意磨一下斜面,看看地金品質如何。

2 則留言:

  1. 您好 大哥您的文章我都拜讀了 但對於ㄧ些細節 不是很明白 不知道能否跟您請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