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要先寫鉋台的整理,但因為還在等待新買的鉋台與環境濕度平衡,所以先記錄一下鉋刃整理的一些理論。
1. 敲出鋼面
日式鉋刃通常是貼鋼,也就是把一層含碳量高的鋼貼在含碳量低的熟鐵上,這樣在焠火時,高碳鋼就會獲得硬度,但也喪失了形變的能力,變成容易碎的狀態。硬化後的鋼可以想像成水電弓鋸的鋸條--有彈性、可彎曲、但彎過頭卻也會斷裂,而鉋刃的鋼是遠比鋸條來的硬,所以可想而知彈性與變形的能力是更差的。
所謂的敲出鋼面,其實是指用外力改變熟鐵的形狀,並利用熟鐵的形變來保持貼鋼的彎曲狀態。從這點來想,打出鋼面時如果鎚頭落在離鋼太近之處是不智的,因為這樣會讓搥打的能量過分集中在鋼上面,增加打碎鋼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會減少了貼鋼彎曲的幅度,限制了打出鋼面的效率。
2. 研磨鋼面
新刀買來,在鋼面"前端"整理到絕對平整之後,便不用再研磨,除非是在仕上階段。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鋼面耗損,也可以增加研磨的效率(少了一面需要研磨)。
3. 敲出鋼面之後的斜面研磨
在敲出鋼面的過程中,軟鐵會被敲打變形,會呈現像隕石坑的狀況(打擊點中心凹陷,周圍凸起),而凸起的部位會讓之後的斜面研磨稍微被撬起,會造成刃口斜度增加的狀況。要避免這情況,可以先用粗砥石把打擊點磨回與原本的斜面一致("局部研磨"),之後再照一般的斜面研磨方法來做就好。(新增: 自從會使用砂輪機車刀刃之後,都改成用車的了,因為效率好太多了......)
Reference:
1. Website: The carpentry way, Chris Hill
2. Japanese Woodworking Tools: Their Tradition, Spirit and Use, Toshio Odate, 1998
3. My experien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